那些让人在亲密关系中反复撞墙的毒观念TOP10 (上篇)
这是有点凉意第64篇原创文章
全文3200字,阅读时间8min
第
壹
则
-THE FIRST-
“我没有资格爱你。”
从小看电影看小说看到男女主讲这句就很懵逼。什么叫没有资格?是教师资格证还是质检合格证?后来真正听懂了——这是个很自卑的说法。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具备某些条件,觉得自己有着种种黑历史,“配不上”美好的对方,不能给对方幸福。
所以这跟双方对彼此的情感没有关系,只是在表达对自己的差评而已。
那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没有关系。把这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其实某种典型的假性亲密关系游戏:我要变得足够优秀,要有事业或成就,又或者毫无瑕疵的过去,才能跟你在一起。这是一种完全不考虑对方感受和意愿的单机角色扮演游戏。
如果你喜欢上一个会对你说“我没有资格爱你”的人,那是一件相当绝望的事情。因为哪怕你说一百次“我愿意”,对方还是会退缩和纠结。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脑袋一下子转不过弯,幸福来得太突然,那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开始感到吃力:你温柔以待,TA压力想逃;你加油打气,TA压力想逃;你最后通牒,TA压力想逃……仿佛“扶不起的阿斗”。
这样的自卑看起来毫无必要,但我们要理解自卑其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因为很害怕被别人否定,被别人差评,所以透过“我没有资格”,先把自己否定了,这样就免于被对方嫌弃。但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平等交往,如果一方一直躲在名为自卑的保护壳里,那么就算有很想接受TA的人,最终也会被TA推开。
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想学会爱别人,先要学会爱自己。
同一品种:
“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你”
“我觉得你值得更好的人”
撞墙指数:★★★★★
解药配方:悦纳自己、打破自我怀疑。
第
贰
则
-THE SECOND-
“我不能对TA太好否则TA会不珍惜”
我们不妨先从后半句入手:“害怕对方不珍惜”,所以是非常希望对方珍惜自己的付出或给予。那怎么珍惜呢?具体要怎么做才能体现出珍惜?要说谢谢,要心怀感恩地收下,还是说要给予某种回报?——事实上,没有哪种爱是单方面无限度付出而来的。相互给予,投桃报李,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但是道德不允许。道德让人不敢承认自己的爱是有所求的(至少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很多人不敢说也不敢想,在自己的给予中,是附带了某些要求的。哪怕说声“谢谢”,也是一种期待。为什么我们不能大方承认希望对方给自己表达感激?——或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在感情中是如此计较的人。仿佛这样的“计较”会伤害了爱的纯洁。
吊诡的是,当这样想这样做的时候,恰恰就会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计较”的人。这时候我们要觉察到自己把什么捏住了当筹码。因为太想要对方的情感反馈了,所以把自己的给予当成了筹码,捏住不放,希望对方先拿出你想要的,才能交换你的给予。当我们察觉到这点的时候,就会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求索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注定会悲剧的求索方式。
进一步来说,这其实是透过卡住自己的爱,来作为某种惩罚或训练。这其实是很残忍的,不管对对方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
如果不意识到这种爱的方式里所包含的意图,那么很容易变成一个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游戏。这种争夺控制权的游戏通常来源于父母小时对孩子约束性训练。比如想象一下妈妈不给自己的孩子买糖吃。她明知道是能买的,但是她想“不能给TA太多甜头”于是不买。长大以后孩子在亲密关系里往往无意识地模仿这种行为,因为这就是TA从小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的方式——TA不知道这其实不是爱,是控制——仿佛只有这样做才心安。这时候TA不是害怕对方不珍惜,其实是害怕失控。
同一品种:
“不能给TA尝到甜头”
“能给,但偏要端着”
撞墙指数:★★★
解药配方:全然地享受“给予”这种爱。觉察自己捏住“筹码”背后的需要。
第
叁
则
-THE THIRD-
“我忍了你十年,受够了。”
在亲密关系里有两种“容”,一种是“容忍”,一种是“包容”。而前者又往往自我安慰式的潜伏成后者。怎样分辨?——简单来说,会翻旧账的,都是假包容。比如这句“我忍了你十年了,受够了”,就是“容忍”,而且是长期自我压抑式容忍后的爆发。
听到有人对伴侣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总是悲伤又惋惜。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经受过很多痛苦,哪怕这些痛苦不是对方想TA经历的。但长久的受苦,总是让人痛心。如果这些受苦是TA主动承担,乐意坚持的那还好;如果是一直一直地委屈和妥协,那就太糟糕了。
而对方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诧异,可能还掺杂着愤怒,很想反问:“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对啊,为什么不早说呢?
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关系的结束,害怕对方因为自己提出了某种要求就离开自己。为了维持关系,所以愿意迁就对方,甚至是无下限地迁就对方。到了忍不住终于爆发的时候,忍受者成了“受害者”,被迁就的人成了“加害者”。这并不是说谁才应该对这种局面承担责任,而是让我们去理解,“忍耐”这种观念如何毒杀亲密关系。
超越这种毒观念并不容易,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容忍”很容易被家长或教育奉为美德加以鼓励。那些特别能忍耐的孩子就是“乖”,就会获得父母和老师的的爱;而那些特别坦诚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反而容易被视为“刺头”,被孤立、被批判、被排挤。
大胆表达自己的难受或需要,难道对方一定会拒绝吗?未必。成熟的伴侣不会轻易地嫌你要求太多,而是愉快地地答应自己能满足的,同时坦诚地讲解自己无法满足的。当然,要做到这样需要学习和练习。
好的伴侣都不会“纵容”自己的伴侣把忍耐变成习惯。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什么都能忍的人表面上能让你占很多便宜,但实际上到最后爆发和撕破脸的时候,会真的很可怕很恐怖。况且,但凡是真爱,怎么会忍心自己爱的人隐忍受苦?
同一品种:
“我受够了,今天我把话讲清楚”
“我一直不想说的,但现在不说不行了”
撞墙指数:★★★★
解药配方: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无悔于选择。
第
肆
则
-THE FORTH-
“我们是没有未来的,分手吧”
”未来“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美好概念,但有些人对”未来“的关注想想都都觉得可怕。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就设计好了四年的计划,开始准备考研;比如还没有表白就连以后孩子名字都想好了。
很多人以为后一种是笑话。但现实相亲的世界里,真的有人会对第一次见面的人滔滔不绝对双方未来的计划安排,细致到家安在哪儿,孩子在哪上学,双方父母怎么安排……弄得对方只想落荒而逃。
不仅是相亲里看起来用力过猛的人会有这种问题。“我们是没有未来的,分手吧”,也在各种交往的情景里反复上演。人们不是特别爱说这句话,模仿什么台词,而是真的很在乎,背后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视“未来”的观念在起作用。
但反过来不妨这么问:难道仅仅是未来能有一起过的可能性,就值得你启动并待在这段亲密关系里了吗?所以不管现在多苦,多累,多难受,只要跟对方有未来,你就愿意继续?你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就这么低?
这种对“未来”的过分关注其实源于传统的婚配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是不注重双方在关系里的主观感受,而只重视形式上的持久稳定。婚姻,往往只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社交工具,亲密关系在古代是一锤子买卖,“没有未来”的关系自然马上就会被放弃。
所以更适合现代自由恋爱观念的交往意识或许是“首先是现在我们过得怎么样,当下的体验和状态是怎样”。人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未来,而是活在每分每秒的当下此刻。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一对情侣都没有未来,因为人都是会死的。所以不管是数十年的相伴,还是共同渡过人生旅途的某一站,只要是真挚和享受的过程,就值得珍惜和把握。
同一品种:
“没有开始,也就不会有结束。“
撞墙指数:★★★★
解药配方:真实地活在当下,不以“未来”辜负“现在”。
——————暂停分割线——————
因为篇幅的关系,这个毒观念TOP10系列会分为上中下三篇连载。写这个系列的初衷,并不是指责拥有这些观念的人难为伴侣,而是在日常教学和咨询的过程中一次次看到这些经典的想法困扰着非常多的人追求幸福,所以尝试讲出来。
如果你看着觉得有共鸣,欢迎留言评论互动。如果你有很想我写的“毒观念”,也欢迎留言,未来我也会考虑写一写。
我们下一篇见。
封面、配图:reshot.com free photos
凉意
亲密关系教育工作者、非暴力沟通实践者。偶尔也写写影评剧评时评。致力于透过教育让更多人习得爱的能力,拥有可持续的幸福。我的公众号里还有不少“亲密关系”主题的原创的文章,感兴趣的欢迎查阅哦。
另外,我的第五季的高质量亲密关系工作坊正在接受报名。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体验式的亲密关系互动学习课程。已经举办超过20场,有超过450人体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好好学习和练习的。这个工作坊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和机会。
温馨提示:早鸟价将在2019年6月9日截止,感兴趣的同学请抓紧。本季设广州、深圳、北京场。点击上面的图片进入报名帖有详细介绍和报名方式。